消保委实测超4成直播商品存在问题 消费者需警惕误导陷阱
1. 商品规格“迷你化”与夸大宣传
-
部分商家通过特定拍摄技巧或夸大性词汇误导消费者,例如宣传“加大加厚”的湿巾实际尺寸远小于描述,甚至不足宣传的三分之一5。
-
在计量单位上做文章,如用“满满一大箱”描述商品,实际到手的却是小包装,消费者容易忽略净含量标注5。
2. 虚假营销与质量问题
-
直播间和小程序成为虚假营销的重灾区,商家通过虚构事实、剧情演绎、刷单炒信等方式诱导消费者下单47。
-
消费者反映,所购商品存在瑕疵、破损等问题,且商家不履行“七天无理由退换货”义务,售后处置无响应47。
3. 销售违禁品与主播问题
-
2024年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报告中,销售违禁品问题成为提升最快的焦点,占比39.3%的维权舆情与主播相关11。
-
主播素质参差不齐,部分主播存在夸大宣传、言语不当等问题,甚至销售违禁商品,严重扰乱市场秩序11。
4. 中老年消费者易冲动消费
-
中老年群体在直播购物中易受氛围和互动影响,过半数受访者表示容易冲动消费,且常遇到夸大宣传、货不对板等问题1。
-
消保委建议关闭直接付款模式,给予中老年人反悔缓冲时间,并开通专属客服热线以优化消费体验1。
5. 低价竞争与产品质量下降
-
低价竞争导致部分商家降低产品质量,消费者反映低价商品的获得感大幅下降,甚至出现“便宜的质量不好,贵的质量也不一定好”的现象8。
-
低价陷阱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,还影响行业健康发展,消保委呼吁打破“内卷式”低价竞争,推动技术升级8。
消费者应对建议
-
仔细核对商品信息:在购买前认真查看商品详细页,了解实际规格、尺寸等信息,必要时向客服咨询5。
-
理性消费:避免盲目跟风购买,尤其是价格异常低廉的商品,警惕低价陷阱58。
-
留存证据:保存直播截图、聊天记录和订单信息,以便维权时提供证据47。
-
选择正规平台:尽量在信誉良好的平台购物,查看商家资质和用户评价,避免选择无保障的小程序或直播间14。
直播带货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购物体验,但也隐藏诸多风险。消费者需提高警惕,理性消费,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规范,营造诚信、安全的购物环境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